中央廣播電台作者: 沈雅雯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1年11月2日 下午4:30

 

 

前總統李登輝傳出罹患大腸癌。事實上,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自2006年開始,大腸癌已經成為最多台灣民眾罹患的癌症,每年都有超過1萬人發現自己罹患大腸癌。醫師指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絕對的關係,民眾應該盡量少吃燒烤等食物,並且定期篩檢,避免大腸癌找上門。

隨著民眾飲食習慣的改變,台灣近年來大腸癌罹病人口不斷增加。衛生署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2008年大腸癌的發生人數高達1萬1,004人,相當於每48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成為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許多台灣民眾的飲食習慣偏向高油脂、低纖維,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率居高不下。他建議飲食最好多白肉、多蔬果,盡量少吃燒烤的紅肉。王暉明說:『(原音)我們的致癌物會經由食物鏈濃縮在這個(大腸)上面,盡量不要吃燒烤的紅肉,那個很危險。白肉、魚肉那個都還好,紅肉不要,會有胺基酸不好,那個都證實了,不要這樣吃。』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表示,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透過篩檢預防的癌症。家族有遺傳病史、嗜吃紅肉的高危險群民眾,40歲以後應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一般民眾50歲以後也應該每年接受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作者: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0月31日 上午12:18

 

肥胖可能對皮膚造成哪些影響?皮膚科醫師鄭國良表示,胖的人較易出現黑色棘皮症、肥胖紋、對磨疹等問題;常流汗也常出現汗斑、毛囊炎,或產生黴菌感染。

肥胖的人要多運動、控制飲食,才能減少疾病上身,像抽脂、溶脂等療程無法幫助減輕體重,主要是用來雕塑身材曲線。鄭國良醫師解釋,肥胖的人接受傳統抽脂、溶脂治療後,皮膚很容易鬆垮,主要是因為皮下脂肪瞬間消失,皮下多出許多空間,自然就會產生鬆垮現象,若是使用冷凍溶脂,脂肪慢慢遭低溫代謝,就比較不容易發生皮膚鬆垮問題。

鄭國良醫師分析,醫師進行抽脂、溶脂時,專業技術很重要,否則很可能造成皮膚表面凹凸不評,看上去東凹一塊、西凹一塊,線條就會顯得不夠流暢。像冷凍溶脂是以攝氏四度低溫針對脂肪組織作用,若再採取「多段式蕨狀重疊法」,就能幫助身體線條更平順。

醫師提醒,過於肥胖或過於纖瘦的人都不宜接受冷凍溶脂療程,接受治療後,皮膚會稍微紅一點,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改善。另外,有冷蕁麻疹體質、皮膚治療部位有感染、發炎現象的患者也都不適合接受冷凍溶脂治療。接受抽脂、溶脂治療後,患者千萬不要再暴飲暴食、生活作息也要盡量正常,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以維持健康體態。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作者: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1年10月25日 上午12:02

 

想減重的民眾,蔬果挑選也得仔細。北市松山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昨(24)日指出,減肥者需要減少高熱量飲食,蔬果的選擇也建議以甜度較低的當季產品為主。很多減重班學員確實執行後,發現的確有助於順利減重。

周真貞表示,在健康服務中心的減重班,營養師都會建議選擇低熱量的食物,不刻意節食,但改變烹調方法,少油炸、多蒸煮,盡量不外食;天天蔬果部份亦會選擇低熱量搭配蔬菜,採買當季較不甜的水果,例如蕃茄、芭樂等等。

她指出,減重班實際帶著民眾到超市學習注意食品的營養標示,教導居家DIY健康蔬果餐及有氧與健走運動課程;另一方面,輔導社區平價餐廳做熱量標示及健康餐,食材特色以選用五色蔬果、少油、多種類、植物性化合物及利用台灣小吃之食材特性等搭配成均衡攝取的健康套餐,吸引民眾增加餐點選擇性並兼顧飲食的均衡。

不少參加北市健康服務中心減重班的民眾發現,靠藥物減重,只有短暫效果,未必能維持成效,盡量少吃油炸物、零食,避免太晚進食並搭配運動,效果更能持續。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作者: 張益勤 | 教育廣播電台 – 2011年10月24日 下午1:08

為了宣導健康減重,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辦理減重班,並且以營養和運動的方式,協助學員成功減重。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建議,多吃蔬菜水果,代替油炸品和零食,每週也要運動150分鐘,維持正常體位。

衛生署統計,國人肥胖比例逐年增高,51%的成年男性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女性則有三成六,為了維持正常體位,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辦理減重班。減重班學員彼嫪彼力以少量多餐,避免油炸品和零食等,配合運動,每個月成功減重兩公斤,三個月下來,體重從113公斤減到102公斤;BMI從34.88降到31.48。

松山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表示,健康減重就是營養和運動雙管齊下,建議民眾天天五蔬果,一天兩份水果、三份蔬菜,並且選擇當季但是比較不甜的食材,例如番茄、芭樂等,搭配一週150分鐘的運動時數,維持正常體位。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新聞網中廣 – 2011年10月13日 下午8:17

 

 

少吃卻瘦不了,讓不少減重者很苦惱,就算不碰澱粉還是少不了幾斤肉,營養師陳宜萍強調,飲食精緻缺蔬果,是現代人飲食通病,再加上吃飯速度快,身體吃不消,年齡增長代謝變慢,想瘦還是得兼顧均衡飲食。(陳奕華報導)

 

「明明吃很少卻還是瘦不了」是很多減重者共同疑問,彰化基督教醫院健康e院營養師陳宜萍解釋,現代人吃的快、儘管吃的少但卻吃的精緻,通常纖維含量低,也沒有蔬果,在加上30歲之後整體新陳代謝變慢,想要瘦下來更是困難。此外,很多人以為不碰澱粉就會瘦,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均衡飲食很重要,適當攝取澱粉,有助於燃燒脂肪,以玉米為例,屬全穀類澱粉,熱量低、含有膳食纖維,搭配食材變化。

 

「我們早餐以21原則,兩份澱粉再搭配一杯牛奶或豆漿以及一份水果作為早餐,晚餐是以321,三份蔬菜、兩份肉類與一份澱粉,一份澱粉約七盎司的玉米粒半罐,這樣原則控制一天熱量,早晚餐控制在三百到三百五,午餐自由取方式,約五百到六百,一天其實可以輕鬆控制在1200大卡以內。」

 

此外,肥胖不僅影響外觀,更是攸關健康,根據衛生署調查,20歲以上成人過重與肥胖比達到四成二七,20歲以上民眾,約有七百一十五萬人罹患三高相關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體重管理及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謝明家指出,十大死因中高達七項跟肥胖有關,做好正確健康管理確實是必要的,降低血糖、血壓、血脂及腰圍,保持健康不過重,才是預防疾病上身最的辦法。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4/20 03:11 台北訊

中國時報【台北訊】

愛吃燒烤、醃製美食的人小心「癌」從口入!一名24歲年輕原住民女性從小嗜吃燒烤醃製類食物,因胃痛就醫,原本以為胃潰瘍,也服用胃藥。沒想到,皮膚突然冒出突起物,切片檢查證實為晚期胃癌,已轉移至皮膚、腦部及脊椎。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明晃指出,該名患者並無家族胃癌病史,分析生活習慣,初步研判罹癌原因應與常吃燒烤醃製食物有關,這類食物還是淺嘗即可,不可經常食用

台灣是美食王國,不管是麻辣鍋燒烤店,總是店家門口大排長龍,不過,陳明晃提醒,在日積月累的情況下,錯誤的飲食習慣,加上抽菸酗酒,很可能招致胃癌上身

陳 明晃指出,該名年輕女性自訴胃潰瘍多年,經常胃痛,但她還是喜歡吃燒烤,每周都得吃上兩三次。去年胃痛到受不了,她至醫院接受胃鏡檢查,當時醫師認為她是 胃潰瘍,開立一些藥物,並要她盡量少吃太過刺激的食物,但她面對燒烤醃製食物的誘惑時,還是繼續享受美食。直到一天,她驚覺體重下降,一兩個月之間,體重少了十幾公斤,而皮膚上又冒出突起小塊,到醫院接受檢查才發現,她罹患胃癌末期,癌細胞擴散至腦部及脊椎,儘管接受治療,仍不幸病逝。

在胃癌治療方面,陳明晃指出,不管是早期或是晚期,都希望能夠盡量開刀,切除腫瘤組織。晚期患者如能開刀,術後仍須接受輔助性化療,以避免復發,以及延緩日後復發時間。

但如果到了二、三期,癌細胞擴散轉移,就只能選擇化療或是標靶藥物。陳明晃指出,原本用於乳癌的標靶藥物,被發現也能用在晚期胃癌患者身上,但癌細胞表面生物標記篩檢結果需呈陽性,才能發揮抑癌效果。然此藥也有副作用,少數患者會出現發燒、發抖、紅疹等過敏症狀。

多年來,胃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中,以2007年為例,胃癌在男性癌症中排名第六,女性則排名第七。陳明晃指出,胃癌好發於東方人,應該與飲食習慣有關。

臨床顯示,硝酸鹽屬於坊間常用的防腐劑,常用於國人常吃的香腸、火腿、醃製食物中,在烹飪處理過程中,硝酸鹽常會轉變成亞硝酸胺,而亞硝酸胺就是造成胃黏膜病變的主因

陳明晃強調,亞硝酸胺已經被證實為致癌物質,民眾在烹調食物時,應該避免熱炒、煎炸等方式,並且少吃醃製食品,如此一來,就能減少亞硝酸胺的攝取。平常則可多吃水果,來補充維生素C及E等抗氧化物,預防胃癌發生。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9/22 11:54 李家玲

【台灣醒報記者李家玲台北報導】長青春痘很惱人,但胡亂使用偏方或錯誤擠壓,不但可能讓病情惡化,還會留下滿臉疤。醫師提醒,治療痘痘要有耐心,體內體外抗痘要雙管齊下,大部分人經過治療都能減輕症狀和避免疤痕產生。

 

青春痘反覆發作,是許多患者的苦惱,到底能不能根治?台北醫學大學針對青春痘提出 報告指出,青春痘是一種複雜的疾病,跟其它的疾病一樣,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不過,大部分的病人都能完全治癒,少數只能控制部份病情,但也能夠減輕嚴重度及疤痕的產生。若不治療,有可能留下永久性的疤痕。

 

台北醫學大學表示,大部分病人都需要針對個別的差異來保養及治療,一般的成藥對輕度的青春痘也會有效。

 

如果自行選用這些藥物的話,醫師建議應仔細閱讀書明書,照指示來使用。如果使用後皮膚變得太乾或有異樣刺激,就應減少使用次數,甚至完全停用。如果這些選自藥房選用的藥物對青春痘若沒效,就應找皮膚科醫生治療。

 

坊間也有不少好用的治痘產品,美容專家Venus推薦一款在網路上熱賣的新產品「痘痘代謝霜」,含有衛生署公告核可的抗痘成分Isopropyl Methylphenol,能有效抗菌並預防痘痘,進而讓痘痘不易形成;該產品並添加齊墩果酸搭配茶樹精油,能促進角質更新作用並調理油脂分泌,預防毛孔阻塞。

 

除了適當用藥外,醫師提醒,治療青春痘還是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雖然老生常談確實際有用,就是不要熬夜睡眠要充足保持愉快心情盡量減少情緒波動均衡的飲食多吃蔬果;以及選擇適宜的化粧、保養、清潔用品,洗臉次數上早晚兩次為宜,視情況可增加到3次。

 

洗臉可去除過多的油脂、細菌及死亡的皮膚細胞,但洗臉時動作應輕柔,洗的次數太多可能反使青春痘惡化。使用海綿或洗臉刷也需小心,太過刺激皮膚時,也會讓青春痘惡化。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酸性化 - 現代人的「百病之源」

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pH值大概是7.35到7.45之間,一般初生嬰兒也都屬弱鹼性體液,但隨著體外環境污染及不正常的生活、飲食習慣,使我們的體質逐漸轉為酸性。

據一項都市人群健康調查發現,在生活水準較高的大都市裡,80%以上的人其體液pH值經常處於較低的一端,使身體呈現不健康的酸性體質。

人體的體液偏酸的話,細胞的功能就會變弱,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廢物就不易排出,腎臟、肝臟的負擔就會加大。所以「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四肢無力、頭昏、耳鳴、睡眠不實、失眠、腹瀉、便秘等,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什麼毛病,如不注意改善,繼續發展就會形成疾病。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做過一個實驗:找100位癌症病患抽血檢查,結果100位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據統計,85%的痛風、高血壓、癌症、高脂血症患者,也都是酸性體質。

因此,這些醫學專家認為:人體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

◆ 由於酸性過多而引起的病症大致分為四類:

1. 強酸與鈣、鎂等鹼性礦物質結合為鹽類,即固體酸性物,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2. 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易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3. 酸性廢棄物堆積,使附近的毛細血管被堵,血液循環不暢,易導致糖血尿、腎炎及各種癌症。

4. 胃腸道酸性過多易引起便秘、慢性腹瀉、尿酸;胃酸過多易導致燒心、反酸、胃潰瘍等。

另外,酸性體質會影響孩子的智力。

◆ 六大原因造成現代人身體酸性化:

1. 飲食結構不合理:

專家指出,科學的飲食習慣是酸鹼食物比例為 1:3,但是現代人飲食中的主食往往是精米、白麵、雞鴨魚肉蛋,而這些都是酸性食物,據分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酸鹼比例正好相反,為3:1。因此,長期攝入過多的酸性食物是導致人體酸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運動不足:

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但現代人以車代步現象愈來愈多,運動量大大減少,長久下來便會導致酸性代謝物長期滯留體內,因而造成體質的酸性化。

3. 過重的心理負擔: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擔著不同的壓力。當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便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4. 不良嗜好:

煙、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無節制的抽煙、飲酒,極易導致人體的酸性化。

5. 生活不規律:

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無規律生活,都會加重體質酸化。

6. 環境的嚴重污染:

由於飲用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等造成嚴重污染,人們攝入這些含有害元素的飲水、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氣,其中的酸性物質也會滯留在體內,逐漸造成體質酸性化。

◆ 自主「減酸」,走向健康...

若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體質,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飲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平時要多做有氧運動,鍛鍊身體,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樂觀、開朗、積極的生活態度。當然,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入手。簡單地說,就是透過多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就能直接調整體內酸性環境。

那些食物最能改善體內的酸性環境呢?

海帶可以說是鹼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帶能有效調整酸性體質。所以平時常感到勞累、疲乏、渾身酸痛的話,不妨多吃海帶。

此外,人們常說喝茶能解乏,除了茶葉中的興奮成分外,茶鹼能「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也有緩解疲乏的作用。

酸性體質是人體大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的結果,那麼平時就應儘量少吃這些食物。實在想吃時可以把它們和鹼性食物一起搭配,譬如燉肉時放些海帶,燒牛肉時加些蘿葡等等。

★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 強酸性:蛋黃、乳酪、白糖、西點、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 中酸性:火腿、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 弱酸性: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蜆)、章魚、泥鰍等。


⊙ 弱鹼性:紅豆、蘿葡、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 中鹼性:蘿葡乾、大豆、胡蘿葡、番茄、香蕉、橘子、香瓜、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
⊙ 強鹼性: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天然綠藻類。

◆ 哪些人的身體容易「發酸」?

⊙ 熬夜一族...

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會轉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會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儘量在晚上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熬夜時不要吃肉,儘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會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 宵夜一族...

凡是晚上8:00以後再進食就可稱作宵夜。吃宵夜隔天易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降低,處於休息狀態,這時讓食物留在腸子裡會變酸、發酵,易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 早餐的「逃兵」...

一天三餐中,早餐最重要,但許多人不吃早餐,一早空著肚子,體內沒有動力,會自動使用甲狀腺、副甲狀腺、下腦垂體等腺體,如此易造成腺體亢進、體質變酸,長期下來易導致各種慢性病。

⊙ 「 精食」一族...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得少,又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少吃粗糧,這類人的腸子老化得特別快,肝功能也會變差,排便是黑色的而且常會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你所吃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了。

◆ 測測你的體質是否「變酸」了:

1. 晨起精神不佳;
2. 夜裡睡不舒服(失眠);
3. 整天都感到很累;
4. 工作想速戰速決,沒有持久力;
5. 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
6. 易被蟲咬;
7. 常患皮膚病;
8. 常發燒或感冒;
9. 有高血壓、低血壓、肝病;
10. 有糖尿病、腎臟病、痛風;
11. 經常頭疼、腿痛、肩酸、腰酸;
12. 身體肥胖;
13. 有胃病、胃潰瘍;
14. 有過敏症、便秘;
15. 有哮喘、失眠、神經衰弱;
16. 食欲不振;
17. 牙齦易出血;
18. 傷口易化濃;
19. 喜歡喝(碳酸)飲料;
20. 喜歡吃肉食、油膩食物;
21. 喜歡喝酒;
22. 喜歡吃甜食;
23. 喜歡吸煙。

研究人員發現,人在25歲時,身體血液就開始酸化,如果你過了30歲,並出現上述6~8種情況,那你的酸性體質已有相當程度,怎麼辦?!

儘快採取「減酸」措施吧!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統計國內70%的人具有酸性體質。酸性體質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吃越好得慢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很高。因為體質變酸,酵素作用會受到阻礙,內分泌失調,荷爾蒙也會受阻礙。酸性體質的朋友,一味地吃大魚大肉所謂有營養的食物,事實上是雪上加霜,只會讓身體越來越糟,要找出問題的根源去改變你的體質,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熬夜會使體質變酸》

晚上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

所以每天儘量在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熬夜時不要吃肉,盡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至於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吃宵夜的人,體質容易變酸》

時常交際應酬的生意人,通常壽命較短,易患糖尿病、高血壓。凡是晚上8:00再進食就稱做宵夜。吃宵夜隔天會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低,處於休息狀態,因此食物在腸子裡會變酸、發酵、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早起的人身體好》

人體在凌晨4:30,體溫達到最低點,血液循環最快,因此古時候練功的人在4:30以前就起床。如果睡太晚,血液循環變慢,氧氣也跟著減少,變成缺氧性燃燒,會使體質變酸。

《不吃早餐的人,體質會變酸》

一天三餐中,早餐佔了70分,午餐0分,晚餐30分。可見早餐最重要,但台灣人普遍不吃早餐,更糟的是養成吃宵夜的習慣,這是非常不正確的飲食習慣。所以從現在起要更重視早餐,學習如何吃早餐。早餐一定要豐富而且要選擇耐燃燒4-5小時的食物,才足夠你一天的消耗量。

《精緻食物加速胃腸老化》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的少,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而少吃粗糙的食物,這種人的腸子老化的特別快,肝功能差,大便是黑色的而且會常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所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養生之道就在日常生活裡吃出健康,也能吃出自信。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用質佳的食品時,食用過程中,因人而異會出現好轉反應又稱暝眩反應。

在自然療法的過程中,出現好轉反應是必然的過程。

在古代尚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是對於暝眩反應(好轉反應)的描述:「弗若暝眩、厥疾弗療」。意思就是說:要治好病疾,如果沒有暝眩反應,那麼是不會好的。

在全科醫學上也說,當身體開始從舊疾中痊癒時,稱作(治癒危機)或(暝眩反應)。因身體本身會驅除儲存在脂肪組織及器官系統裡的毒素,在排毒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暫時性不舒服的情形,譬如:腹瀉、嘔吐、酸痛、頭暈、皮膚過敏、心跳加速、輕微焦慮或濾過性病毒的發作.....。這是身體開始自癒過程的跡象,此時你需要大量的水份,多休息來協助體內毒素的排出。

好轉反應因人而異,以下是大部分的人會出現的現象:

(一)弛緩反應

病態的器官因為開始恢復機能,以致其他器官產生短暫的配合失衡狀態。症狀有:倦怠、嗜睡、身體無力、頭暈等。

很多人在好轉反應的期間會覺得每天都想很睡,回家後一沾到床就不省人事。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身體只有在睡眠的時候才能進行最完整的修復工程,就好比車子進場保養時,車主是不能開車的,道理一樣。而且現代人生活忙碌,往往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熬夜兼爆肝,這樣的疲勞跟嗜睡,正是身體在把之前的睡眠債補回來的現象。所以,我會建議病人除了平常睡眠習慣要正常之外,在自然醫學的處理下,如果想睡的時候,即使是白天,只要時間跟工作允許,就倒頭大睡,什麼都不要管,讓身體去好好的進廠維修吧!之後身體自然會調節回來。

附帶一提,如果原本有睡眠問題的人,可能會在好轉反應的過程中睡的更不好,又或許睡得比較少、但是精神變得比較好(也就是睡的更有效率)的狀況發生。

(二)過敏反應


當慢性疾病趨於安定時,身體會依序找出毛病,因此好轉反應就是和疾病對抗、同時也是在治療或恢復時的反應,其中最優先會反應在胃、腸、肝等器官。症狀有:便祕、下痢、疼痛、浮腫、出汗(尤其是味道很重或是會把衣服染色的汗)。

很多人會在皮膚上出現很多反應,像是青春痘、濕疹,甚至滲水等等,因為皮膚是身體最大的器官,上面布滿了汗腺跟毛囊,還有無數的毛細孔。對中醫來說,肺跟大腸對應在外表的器官就是皮膚,因此皮膚就跟毒素排除、新陳代謝息息相關。

人體對外排放毒素的方式主要有四種:糞便、尿液、排汗,女性則多了月經。而排泄與月經都不順暢時,身體會把毒素轉成從皮膚排出去。所以,在好轉反應時會看到皮膚方面的問題,這是脂溶性毒素排出的反應。因為對身體來說,把毒素推向皮膚表面、讓毒素直接離開身體是最快的方式;如果想再將毒素運送回大腸以糞便排出,對身體而言不太符合經濟效益。

(三)排泄反應


透過皮膚、汗、尿液、糞便、咳嗽、痰等,將原本堆積於體內的廢物、毒素、疲勞素,開始分解排出體外。症狀有:發疹、痘痘、皮膚癢、皮膚顏色改變、眼屎、尿液顏色起變化、尿泡、黑便。

Dr. Wang觀察到,男性病人通常會拉出很多又黑又臭的糞便;有更甚者,會有一層油浮在馬桶的水面上,或是糞便黏在馬桶壁上難以清除。而女性則大多是放屁的頻率跟次數增加,比較少有劇烈的排便反應,不過會反應在月經方面,像是月經變得比較深色或是排出血塊等等的現象。

如果變得很頻尿,這就是水溶性的毒素在排出體外的現象;頻尿還有可能會和肌肉酸痛同時發生。有很少數的人會出現吐血或是血便的現象,這是身體把息肉、囊腫以及腫瘤排出體外的方式。畢竟這些增生的組織不會憑空消失,我們也不想把這些有害的組織再吸收回體內,因此身體會讓它們用痰、血水或膿的方式離開(但不是絕對)。這時最好能夠吃流質食物以減低消化道的負擔。

(四)恢復反應/疼痛反應


血液循環不良的部位獲得改善、血液被淨化,淤血部位變的暢通。症狀有:頭暈、發燒、疼痛(腰痛、腹痛等)、嘔吐、反胃、倦怠、手腳麻痺、抽筋、血壓升高等。

中醫說的「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這個道理。出現好轉反應的部位,往往就是身體需要被處理(維修)之處。所以,如果你身體哪邊有酸痛或是曾經出過意外等等,治療後往往都會先感覺到,不舒服的部分加重了,然後才慢慢的舒緩。這是因為原本能量或是毒素阻塞的部位,已經清除完畢,氣血循環變好,以及神經系統回復健康開始有反應的現象。肌肉關節疼痛或抽筋時,可以泡瀉鹽浴或是口服鈣鎂粉幫助改善。

很多慢性病的病人在療癒的過程中會出現發燒的現象(詳見第234頁),甚至是重複的發燒。為什麼似乎只有小朋友才會發燒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力與自癒力都比較旺盛。隨著我們成長,毒素累積越來越多,體質變得越來越寒,加上吃的不對,很多人已經失去自然發燒的能力了,尤其是老人家。發燒是身體在大舉修復的象徵,請務必好好珍惜。

(五)情緒釋放反應


有的人在身體回復健康的過程,會短暫出現情緒失控的現象,像是變得更悲傷、更愛哭或是更愛發脾氣。這些都是因為壓力長久累積在心理需要被釋放出來,病人身邊的親友可能會比較辛苦一點,但是請不要太擔心。

【產生好轉反應的時間】

快的人一開始就有反應,有的一至二週左右;慢的要三、四個月,甚至更晚。一般而言,大約每兩個星期會出現「一組」好轉反應,也就是每兩個星期就應該要出現不太一樣的好轉反應。早期的文獻指出,好轉反應大約四到七天,但是我觀察到的大約是一到兩個星期,可見隨著時代演變,人體累積的毒素真的變多了。

好轉反應會因人體質不同,而有不同症狀,通常三、四天到兩個星期左右會停止,但有時候會再次反應。大部分的人,身體要全部恢復健康,會需要至少三次大的好轉反應,也就是:變壞、變好,變壞、變好,變壞再變好。每一次通常會有短暫的舒適期,這是因為身體在儲存能量、養精蓄銳,等待下一波毒素的排除。但是,每一次轉換的內容跟程度都會有所不同,通常反應會是越來越輕微。請注意,面臨好轉反應時請多休息、多喝水,並盡量少吃冰冷物。

【好轉反應的三大意義】

好轉反應是表示:人們經過自然醫學相關的方式與手法,在體質改善的過程中所暫時發生的惡化現象。雖然現有的藥事法不認同醫療過程中的各種「症狀」也是治療部分之一,但不能抹滅好轉反應帶給我們的正面意義:

(一)有害物質被排出體外的佐證:

 毒素排出的速度比身體新陳代謝的速度快,所產生的暫時性反差現象。

(二)身體正由生病時的不均衡情況、進而趨於健康所產生的些許混亂:

就好比一艘停在靜止湖面的小船,當有人上下船時船身自然會晃動,但是最終會慢慢平穩下來。

(三)生理機能正在調整、改善不良的部分:

 過程中有的人會開始吃平常不會去吃的東西;或是開始不喜歡某些食物,甚至吃了以後就會腹瀉。這都是大腦微調後,開始知道什麼東西該吃、什麼東西不該吃。大腦比我們想像中要聰明多了。

【器官與細胞,好轉反應的兩個排毒層級】

雖然器官與細胞兩層級都必須同時存在,排毒才有可能進行,但是要注意的是,好轉反應是在細胞的層級反應。在美國提倡整體療法並開設療養所的約翰‧哈維‧凱羅葛(John Harvey Kellogg)醫師表示,從汗水的研究發現到,發燒時汗水的毒素比運動汗水的毒素多了好幾倍,這是因為,運動時毒素的排除只是在器官的層級(汗腺),而發燒時,毒素是從器官跟細胞兩個層級同時排除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瀉藥、利尿、運動等等,都只是帶來器官層級的排毒。

運動或進烤箱產生的熱與汗水代謝,只是單純的汗水。但是當身體的熱是來自內在,例如發燒,或濕且悶熱的蒸氣浴使器官溫暖,那麼你會發現所排出的汗水質地有所不同,可能是略帶黃色的皮脂,而脂肪正是最容易累積、儲存體內毒素的地方;這樣的內在排汗(皮脂)效果,才是真正的排毒。對汗線不發達而難以排毒的人而言,三溫暖的蒸氣室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因此通常我也會建議大家多使用蒸氣室或是遠紅外線烤箱,讓毒素可以利用汗水排出體外。不過有腎臟病的患者若要使用烤箱,請務必詢問過專業醫療人員。

另外,冷氣房會影響人體自然調節溫度與代謝的機制,太常且長時間處於冷氣房,或者從小常吹冷氣,都容易造成不易流汗的體質,間接影響到器官排毒的能力。

 

以上文章出處:i-Nature

 

 

☆~陳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